【專欄】拋個大哉問,技能到底能怎麼計價

新聞組│Shine Thorns

工作上花的時間與努力能如何成正比?

又或者說,有沒有用便利的軟體與方法來快速的生產。這關乎著軟體技能能怎麼換成產值與薪水,或許也不是想要得出甚麼答案,僅僅是想拋出一個問題供大家討論。畢竟這個產業裡有太多的:「你那個弄一下很快吧?」、「去用那個軟體不是很快嗎?」、「這樣也要加薪喔?」。

不懂該項技能應用的人,如何衡量技能的價值呢?

這是當代建築產業的大哉問,這些很難講清楚,因為會的技能領域不太一樣,使得努力值多少錢難以計量。如CAD剛被應用進產業界中的震盪,現在的老闆很多並無法理解各個軟體之間能如何整合出迅速的產能,例如:CAD+Revit、archiCAD等等BIM軟體(近年受重視許多)。不同階段,用到的程度也不同,使用方法與用途目的各有巧思,能夠整合節省的時間成本也不同,像是Revit 計算與圖面同步,跟設計時候一筆一畫無法連動就不一樣,設計常一直改,Revit只動相關的元件就能比較快,不必耗費太多腦力與時間去考慮,其他相關外掛開發使用也是為了速度與便利性,這些的使用知識,都關係到時間計算,勞動需多少心力,每個功能都需要詳細的嘗試、精熟,這些都是員工所花費的學習成本,那麼老闆會怎麼計價呢?我們很難窺知。

技術能力:

會那些技能,到甚麼程度,在這個公司可以值多少錢?要衝專業領域,還是都學?幾種功能能夠輕鬆整合的人,提升成果速度的人,價值該值多少?每種技能參考國外(還有104啦),分成「初學」、「熟悉」、「傑出」三個等級,每個軟體以此為基準認定薪資。

另外以熟悉變換程度,由於軟體原則共通的很多,因此可以快速學習上手其他軟體的能力,也很珍貴,熟悉越多軟體的人,這種應用理解能力就會越強,這個潛在價值也值得被注意,

諸如:Lumion, Twinmotion, enscape, blender, 3d max, Maya, Rhino, Navisworks 等,要懂這些軟體個別是在幹嘛的,相互切換應用,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方便的方法製圖完畢交件合格,很不容易,當原有事務所既有習得的應用軟體較少,就會有技能取代重新適應的時間成本,甚至可能難以熟悉成功,這類人效率有可能就沒辦法那麼好。

因此會軟體原理的員工、熟悉各類軟體應用,能快速上手適應後來那些軟體的,絕對是近年來相當有價值的能力。

用更理想的劃分

隱性價值能力:

工作負責內容的重要性,知識能力,思考答辯、工作協調,照顧他人的能力,教學與傳承的能力,安排事情的協調能力等,看合約書做到標準的能力,重視安全程度的能力,考慮使用者的能力,重視的價值…等,這些都是空間產業裡還可以再去定義、去細分人才的價值,也是可以協調得更清楚的事情。

加入生活基準:

薪資水準不能低於生活水平,如果達不到,表示工作內容流程出現問題,建築就是考量許多更安全舒適進步的資訊,就是讓人類社會水平提升,勞動力就是「人」。也是身為主管的自我檢查表,還是很難認同,沒法好好生活的人,怎麼設計出好的生活空間。

另外像是,更新合約書內容,計算面積,審核標準,檢驗流程,政府單位收圖送審軟體是否有優化的可能性?報告書製作內容,來回的時間,考量因素?

有太多太多似乎是可以被優化,節省時間與成本的事物,囤積在人與人文件往返與溝通失誤之間,或許我們不妨在抱怨的過程裡,多一個我們還可以怎麼做的步驟,有興趣的夥伴們,歡迎一同來討論。

畢竟先從自己整理起,遠比幻想產業改變實際很多,也能逐步踏實地改變。